Rohs2.0认证是电子电气产品出口欧盟的必备要求,企业需通过科学的材料管理、检测验证和文件追溯,确保产品符合法规,避免合规风险。

企业要确保 RoHS 2.0 认证的长期有效性,需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、法规动态跟踪、供应链管控等多维度建立系统性合规体系,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:
一、建立完善的内部管控流程
明确合规责任部门
成立专门的 RoHS 合规团队(可由质量、采购、研发等部门人员组成),明确各环节职责(如采购部门负责供应商筛选,研发部门负责材料选型),避免责任模糊导致的合规漏洞。
制定《RoHS 合规管理手册》,规范从产品设计、原材料采购到生产、检测、销售的全流程操作标准(如禁止使用管控物质的清单、检测频率要求等)。
强化产品设计阶段的合规性
在产品研发初期,优先选用已通过 RoHS 认证的原材料(如无铅焊料、不含邻苯的塑料等),从源头减少风险。
避免使用 “灰色地带” 材料(如成分不明的回收料),要求研发团队提供材料成分清单(BOM 表),并与 RoHS 2.0 管控物质清单进行比对排查。
二、严格管控供应链,确保原材料合规
供应商准入与审核
对新供应商实施 “RoHS 合规准入制”,要求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(需由欧盟认可的实验室出具)、自我声明(DoC)及物质成分表(如均质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)。
定期(如每年)对现有供应商进行 RoHS 合规审核,包括现场核查其生产流程、检测记录,确保其持续符合要求;对多次不合规的供应商,终止合作。
原材料入库前的检测验证
对关键原材料(如塑料、金属镀层、电子元件)实施抽样检测(可委托第三方实验室),验证其是否符合 RoHS 2.0 限值(如铅≤0.1%、镉≤0.01% 等)。
保留检测报告和原材料批次记录,建立 “材料 - 检测 - 产品” 的追溯链条,便于出现问题时快速定位源头。
三、规范生产过程,防止交叉污染
若生产线上同时存在 “RoHS 合规产品” 和 “非合规产品”,需采取物理隔离措施(如独立生产线、专用工具),避免铅、镉等有害物质通过设备、工具污染合规产品。
定期清洁生产设备(如焊锡炉、注塑机),记录清洁频次和结果,防止残留物质导致的检测超标。
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,明确 RoHS 合规操作规范(如区分不同材料的处理流程)。
四、动态跟踪法规更新,及时调整合规策略
RoHS 2.0 的管控范围和物质清单可能随欧盟修订而变化(如 2015 年新增 4 项邻苯二甲酸盐,后续可能纳入更多物质),企业需:
关注欧盟官方公告(如欧盟委员会法规)、行业协会通知(如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),或委托专业咨询机构跟踪法规动态。
当法规修订后(如新增管控物质、调整限值),及时评估对现有产品的影响:若产品涉及新增物质,需重新检测;若限值收紧,需更新原材料标准和生产工艺。
五、妥善管理证明文件,确保可追溯性
保留产品的 RoHS 符合性声明(DoC)、第三方检测报告、原材料供应商的合规证明等文件,至少保存至产品退市后 10 年(参考欧盟对技术文件的留存要求)。
若客户或欧盟监管机构抽查,需能快速提供上述文件,证明产品合规性。
若产品设计、材料、工艺发生变更(如更换供应商、改用新塑料材质),需重新评估合规性,必要时重新检测并更新 DoC。